-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
当地时间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详细]
-
人民论坛 | 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的“北京经验”
近日,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取得圆满成功,为深入总结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的经验做法,人民论坛调研组深入北京中轴线调研老城复兴的“北京经验”。[详细]
-
《人民论坛》:北京中轴线的壮美秩序与文化魅力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成为伟大的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华文化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和丰厚的文化滋养。距今已有750余年历史的北京中轴线,是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也是世界上现存最长、最完整的古代城市轴线。从这里开始,我们可以一窥中华文明的恢弘壮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详细]
-
《北京建筑大学学报》:北京中轴线申遗背景下什刹海地铁站口袋公园空间改造策略研究
中轴线作为北京城市的脊梁与灵魂,其沿线地铁站口袋公园作为公共空间的重要空间节点,是推进中轴线申遗的关键因子,影响着其价值评判标准。通过以什刹海地铁站口袋公园为研究对象,在中轴线申遗背景下通过文脉传承、空间布局、功能织补和景观营造4个方面探讨如何在提升中轴线公共空间品质的同时保护原有的场所记忆,以期为中轴线公共空间改造提供借鉴启示,助力中轴线申遗。[详细]
-
《建筑》:朱启钤与北京中轴线建筑的利用与保护
在北京中轴线上,不仅能直观地读历史,还能清楚地看变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杂志社全媒体特推出“北京中轴线保护与传承”栏目,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古今对比的解读、形神兼具的阐释,品读北京中轴线建筑万象,记录在历史文化遗产滋养下的城市生活风貌,展现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无穷魅力。[详细]
-
《人民城市,规划赋能——202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风景环境规划)》:申遗视角下北京中轴线街道可步行性研究
2023年是北京中轴线申遗的关键之年,街道作为承载城市文化的社会空间,是现代居民与活的遗产之间的对话空间,其可步行性对申遗街区内风貌展示、文化交往、旅游引导都有重要影响。研究服务于北京中轴申遗工作,对中轴申遗缓冲区内街道的13个客观指标和3个主观指标进行评价,为街道可步行品质提升提供更新规划建议。[详细]
-
《人民论坛》:数字媒介重塑北京中轴线文化表达
数字媒介改变了大众的思维方式、表述方式与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数字影像技术重新塑造了北京中轴线的数字保护与文化表达,沉浸文化场域则进一步重塑了北京中轴线的互动体验与现代连接。我们需要适应媒介和受众的发展趋势,依托不同维度的古今互动、文化与科技的美学交汇,展现中轴线文化的历史深度和时代意义。[详细]
-
《北京建筑大学学报》:北京城中轴线保护区胡同有机更新探索——以国旺胡同适老化改造为例
北京中轴线保护区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风貌,现在仍然存在着如公共空间较少、道路出行不便、基础设施老旧等问题,成为制约人们出行和高品质生活的因素。以国旺胡同适老化改造为例,从改善胡同交通、提高公共空间品质、恢复街巷记忆点等措施入手进行公共空间与住宅的更新改造。尝试探索该地区胡同改造与绿色建筑升级相结合的更新策略,以期对未来的改造模式提供借鉴与支持。[详细]
-
《档案学研究》:基于档案的城市文脉数字保护与延续研究
针对当前以城市记忆工程建设为载体的相关研究与实践在建档式保护、专题数据库建设、编研展览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可持续发展动力与数字创新活力不足的问题,提出借助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实施的重要契机,以数字管护、知识化开发、数字化传播为抓手,实现向文化资源总库建设、价值创新转换、数字叙事等方向的转型发展。[详细]
-
《艺术与设计(理论)》:文化遗产的品牌价值挖掘与品牌形象标识设计研究——以北京中轴线为例
文化遗产是地区优秀历史文化的集中呈现,开发文化遗产品牌形象和相关设计产品,是对地域优秀文化资源的再利用,能够促进地方品牌营造,带动当地旅游经济。本研究通过对文化遗产的品牌价值进行挖掘,对品牌形象标识的设计思路进行总结,并以北京中轴线为例,将地方文化抽象成视觉符号,探寻文化遗产价值传播的方式方法,延续地方记忆,传播人文精神。[详细]
-
《建筑》:北京中轴线的历史变迁与空间特征
在北京中轴线上,不仅能直观地读历史,还能清楚地看变迁。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杂志社全媒体特推出“北京中轴线保护与传承”栏目,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古今对比的解读、形神兼具的阐释,品读北京中轴线建筑万象,记录在历史文化遗产滋养下的城市生活风貌,展现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无穷魅力。[详细]
-
《旅游纵览》:景观理论视野下北京中轴线沉浸式旅游发展策略探究
在中轴线申遗之际,如何依托沉浸式旅游将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这张金名片有序地保护、传承和利用,有效引导公众参与是北京中轴线沉浸式旅游发展的核心问题。本文基于景观理论,通过对北京中轴线沉浸式旅游开发的实证分析,提出在合理开发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加强价值赋能,通过多层次互动性文化体验将宣传教育价值有效融入沉浸式旅游中,以期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加深游客对中华文明的认识。[详细]
-
《北京观察》:清代日记中的北京中轴线
天坛、先农坛、社稷坛、太庙四组坛庙,是中国对于天神、农神、土地和谷神以及祖宗的尊崇,是古代皇家祭祀制度的核心。这些建筑位于中轴线上,体现了中轴线建筑的祭祀功能与文化。人物日记中对祭祀时间、仪式场面、服饰等的真实记载,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现场感,有助于深刻理解中轴线祭祀文化。[详细]
-
《黑龙江科学》:基于BETR-BiGRU-CRF模型的文物档案知识图谱构建研究——以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档案为例
以中轴线文化遗产档案为原始数据集,采用BERT-BiGRU-CRF模型进行文物档案实体识别,在此基础上构建中轴线文化遗产档案知识图谱,使用Neo4j图数据库完成知识存储。BERT-BiGRU-CRF模型在文物档案实体识别任务中具有更高的精确度与召回率,有助于建立准确、一致、完整的文物档案知识图谱,能够为文物档案管理与保护、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等提供参考与借鉴。[详细]

-
北京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中轴线申遗保护为抓手带动老城整体保护,在疏解、修缮、更新中,文物古建的历史格局、历史风貌在腾退修缮后逐步恢复。展示出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平缓开阔、壮美有序、古今交融、庄重大气的城市形象得以重塑,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取得圆满成功。近日,为深入总结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的经验做法,人民论坛调研组深入北京中轴线调研老城复兴的“北京经验”。[详细]
-
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生动见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一线中轴,承古通今。这条绵亘了700年的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此后经不断演进发展,形成今天全长7.8公里、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在当代不断传承和焕新中,其申遗成功既让世界人民看到一个更丰富、更立体、更多元的中轴线,也成为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又一有力证明。[详细]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映照着新时代以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历史性成就,中华大地上的丰富文化遗产绽放出时代光彩。以此为新起点,持续加大保护力度、做好保护传承利用的大文章,才能让北京中轴线进一步焕发时代新韵,更好传承历史文化。[详细]
-
“从钟鼓楼到永定门,走在全长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上,保存完好的历史遗迹完美呈现在眼前,真是很棒的体验。”英国汉学家蒲华杰表示,“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经验”。[详细]
-
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不断演进发展至今的北京中轴线,是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发展至成熟阶段的杰出范例,是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腾退整治、修缮利用、考古发掘、环境保护……走过12年申遗保护之路,如今的北京中轴线绽放新颜,一幅古今辉映的城市画卷正徐徐展开。[详细]
-
不同于其他一些文明的城市是从较小的聚落逐步扩展而形成的,中国的都城和作为区域行政中心的城市,往往是在建立之初就经过了较为详尽的规划,并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延续了这种经过规划的城市形态。自肇建迄今,北京中轴线对北京城市发展持续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展现出传统规划理念持久的生命力。[详细]
-
近日,“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申遗项目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通过决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此后经不断演进发展,形成全长7.8公里、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如今,古老的“北京中轴线”日益焕发新生机,外媒从中国对“北京中轴线”的保护过程,感受中国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中国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持久努力。[详细]
-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深刻阐释“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和“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重要意义和时代内涵,对进一步做好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提出要求。[详细]
-
始建于元代,成型、调整于明清时期,发展、保护于近现代……自肇建迄今,纵贯北京老城南北的北京中轴线,是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发展至成熟阶段的杰出范例,展现出中华文明强大的生命力和延续性。27日,“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申遗项目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通过决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增至59项。[详细]
-
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记者专访了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编制团队负责人吕舟教授,听他讲述北京中轴线的故事。[详细]
-
北京中轴线是一个整体,而这个整体是经历了700年的时间持续发展,决定了整个北京的城市形态。涉及我们对于国土的理解,对于国家秩序的构建,对于人的生活的秩序的构建。所以我们在讲到北京中轴线的时候,我们认为最核心的价值,就是一个理想都城秩序的结晶,一个范例,在中国的传统思想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提法叫做“象天法地”,就是把天的这种秩序要复制到地面上,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朴素的自然观。这恰恰是北京城或者北京中轴线作为都城它所要表达的内容。[详细]
-
北京中轴线是中国仅存的一条古都中轴线,代表了北京历史文化的光辉形象。北京中轴线保留了古代中轴线上的基本格局,也形成了新的时代特点,见证了北京城市的发展演变。“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不仅为北京增添了一张世界级的文化名片,更为全球文化交流互鉴搭建了新的平台。”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数字遗产专委会主任贺艳说。[详细]
-
据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可“北京中轴线”的完整性、真实性和保护管理状况,及其作为社会和政治中心对中国社会发挥持续的作用。该委员会认为“北京中轴线”代表了世界城市历史中的一种特有类型,表达出中华文明所秉承的“中”“和”哲学理念,为世界城市规划史作出了重要贡献,并高度赞赏中国政府在北京老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突出成绩。[详细]
-
日前,随着“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增至59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的这些特征有了面向世界的最新注脚。[详细]
-
本次申遗成功,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各部门协同推进、以申遗工作带动北京老城整体保护取得的成果。“北京中轴线”是体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标识。包括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在内的全部15个遗产构成要素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论和“中”“和”哲学思想在全球范围的重要价值,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得到世界广泛认可。[详细]
-
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团队在太庙进行测绘(2023年2月19日摄)。数字测绘技术为人们认识和保护北京中轴线带来新的可能。2020年9月开始,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的技术团队,开展了北京中轴线遗产点实地测绘。他们搭建的“实景三维中轴线”,将一条数字孪生版的北京中轴线呈现在世人面前。 数字测绘技术从文物保护、环境整治、文物腾退等方面为北京中轴线申遗提供了高精度、三维立体的空间数据底板。未来,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团队将持续利用科技手段,助力文化遗产保护。[详细]
-
历经12年,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是中国在遗产保护领域的最新成就,同时,它也象征着在“后申遗时代”该遗产可持续发展事业的起点。无论是北京中轴线上“有形”的古建筑遗产,或是其背后“无形”的人文精神,如何让它们在当下被活态传承是一个多维而复杂的任务,“科技与数字化”技术的介入则为其提供了一个“抓手”。为了对北京中轴线进行实时而更智慧化的管理,2021年,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北京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成立。该中心由监测中心、档案中心、管理中心三个部分组成,为北京中轴线保驾护航。[详细]
-
北京中轴线由15处遗产构成要素构成,展现了中国古代王朝制度和城市规划传统,见证了北京城市的发展演变。这是一个延续700余年的壮美故事,它不仅展示古代中国,也展示现代中国。12年的申遗保护之路,更是将气势恢宏的北京中轴线整体呈现在世人面前。 科技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申遗过程中,一系列科学手段的加入,也让这一故事多了些别样的韵味。[详细]
-
早在2021年9月,北京市文物局和腾讯就中轴线申遗项目达成战略合作,明确以数字技术能力推动中轴线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也在全球范围内开创数字化技术全程参与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的先例。 在北京中轴线申遗过程中,“数字中轴”利用数字化技术全过程参与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为全球首次。数字化成为北京中轴线申遗的重要创新与关键标签。[详细]
-
数字技术的运用,对于文物保护传承意义重大,一方面对文物的稳定性,病害有了更精准的监测,如同“治未病”, 当文物还没有发生病害或者说是发生轻微病害的时候,及时发现,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抓早抓小肯定对文物保护,对它的延年益寿是最有意义的;另一方面也留下了更加全面、立体、系统的资料,这对我们做管理、做传播,都非常有意义。[详细]
-
随着2024年7月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评定北京中轴线为中国第59项世界文化遗产,这是全球首次利用数字化技术全过程参与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数字化成为北京中轴线申遗的重要创新与关键标签,这三个难题看到了解决的希望。 从赶着骡子浇冰运石的明代工匠,到提出中轴线概念的梁思成先生,再到如今拍照上传小程序的两万名“数字打更人”,他们做的事情在形式上千差万别,但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盼望中华文明的血脉能始终延续下去,生生不息。[详细]
-
近期,“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从钟鼓楼到永定门,全长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包括故宫、天坛等15处遗产构成要素。北京中轴线15个遗产点你去过几个?趁着暑期,一起行走北京中轴线![详细]
-
在中轴线基金会活动现场,大家团聚在屏幕前观看在印度举办的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现场直播,共同见证北京中轴线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历史性时刻。中国邮政集团北京市分公司现场发售申遗成功首日封,并与大会现场视频连线,为第一张首日封加盖中轴线邮局邮戳。由张敬东捐赠已故著名书法家张瑞龄书法作品,北京中轴线基金会为其颁发了捐赠证书。[详细]
-
回望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焰火倒计时的29个巨大“脚印”从永定门出发,沿着古老的北京中轴线,一步步走向国家体育场“鸟巢”,留下了奥林匹克印迹。2022年,北京举办冬奥会,成为历史上首座“双奥之城”,中轴线再度见证荣光。 2009年,“全民健身日”被正式确定在每年的8月8日。今天是第十六个“全民健身日”,神州大地上,全民健身已蔚然成风,健身热潮也涌动在古老的北京中轴线上。[详细]
-
“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此后经不断演进发展,形成今天全长7.8公里、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如今,不少人将北京中轴线作为北京“City Walk(城市漫步)”的首选地,在此领略古都风貌格局,感知老城市井烟火。北京中轴线上,古老的世界遗产与现代的生活方式相融共生。[详细]
-
中轴线的申遗成功,为北京增添了一张世界级文化名片,为全球文化交流互鉴搭建了新平台。这条线上的文物保护和修缮工作仍在进行,更多市民参与到保护和传承中,共同守护这条城市“脊梁”。[详细]
-
7月27日,“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凭借宏大的规模、均衡的规划格局和组织有序的城市景观,通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的审议,顺利加入《世界遗产名录》。 文化遗产,一定是静态的过去时吗?世界文化遗产,只能参观、缅怀么?北京中轴线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纵贯老城南北的北京中轴线,至今依然生机盎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详细]
-
北京,这座拥有三千多年建城史和超过八百年建都史的城市,其灵魂凝聚于中轴线之上。长达7.8千米的中轴线,不仅是城市的脉络,更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北京中轴线不仅是一系列宏伟建筑的集合体,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轴线上的建筑和景观与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紧密相连,如传统节庆、民俗活动、手工艺等,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