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有源头活水来: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意义,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继承了往哲先贤的学说,同时对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起到了导夫先路的伟大作用。[详细]




-
走向崇高
习主席号召文艺工作者必须接地气,这所指的“地气”,乃是生我、养我、爱我、抚我的中华大地和在这大地上绵延五千年的悠远历史,我们所要接的地气还包涵着亘古以还,延绵不断的文化积累,四千年没有死亡的文字和它所承载的智慧、道德和伦理。习主席教导人们接地气,正是走向光辉而不朽的人生的宏门正学、金光大道。[详细]
-
为有源头活水来: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意义,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继承了往哲先贤的学说,同时对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起到了导夫先路的伟大作用。[详细]
-
老庄心解
庄子欣赏老子之说,并且“闻其风而悦之”,但他绝非老子之徒。因为老子的博大,庄子有之;老子之精深,庄子忽之。庄子之玄妙,老子有之;庄子之谐谑,老子阙如。庄子他自信才华之横溢,不欲为古哲作过分的迻译,甚至他内心最深处对老子严肃的思辨,有所存疑,避而不谈。[详细]
-
书道法自然——中国书法的至大之境
中国书法载荷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其生发、演化与中国文化同步,浸透了中国以感悟为本的智慧。中国书法至博至深,而自然是书法家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书法于自足之体系之中,代有高手,各臻其妙,顺应天地之大美。中国书法的至大之境,必以观之于天、悟之于心、应之于手为根本。[详细]
-
宇宙永恒 初心不朽
心与理的终极追求是“至善”。“初心”之守持者则向善,“初心”之丧失者即沉沦,这是中国两千余年前的士人们朝斯夕斯、念兹在兹的思考胜果。先贤先哲们的大智大慧,卓著功勋,使中华民族历尽千难万险终未灭绝,而且发展成为煌煌世界上人口最多、文化优秀的民族。[详细]
-
《尔雅》说略
《尔雅》,初无此书,古代先民于文字创造盖非仓颉一人。仓颉为黄帝之臣,始制文字,不过是传说。先民见一物焉,以习惯定其音读,然后依其形状简约描画,即文字之雏形。[详细]
-
诗的王国
中国诗歌来源于宇宙本体之根本规律,彰显了天地自然之大美。温柔敦厚是中国诗学的永恒追逐,也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中国诗学艺术至极境,能于苛酷的艺术规律中得到自由,具有音韵之美、对仗之美、哲思之美,是人类文化史上无可替代的文学瑰宝。[详细]
-
中国古典哲学的圆融无漏之境
东方哲学是早熟和圆融无漏的。恒变不居,是东方哲人信守的哲学最高境,“未然性”是中国哲学打开众妙之门的口令,“自然”是他们最神圣的信仰,而这正是古典西方哲人的致命弱点。中国哲学在至高之境,往往将方法论与本体论合而为一,在哲学的根本问题上,特重精神的作用,这些正是我们拥有哲学自信的重要基础。[详细]
-
一词圣典:至善
中法两位思想往哲:笛卡尔和王阳明对于世界有着无与伦比的影响力,比较两位哲学家的思想精髓,笛卡尔的“天赋观念”与王阳明的“致良知”之说有一定的一致性,他们在对本体的、从善的追逐上,体现了人类应当永远守护的至善精神。[详细]
-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重历史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中国史籍的丰厚、庞大,非世界上任何族群所可比拟。中国历史著作可大分为五类:一曰通史,二曰纪传史,三曰纪年史,四曰断代史,五曰专史。而中国知识分子之孜孜矻矻、朝斯夕斯的精神,又非它国可比。[详细]
-
中国画所依循的哲学智慧
中国画的发展深受中国古典哲学的影响,从技法到精神都来源于中国哲学,它是经验的、感悟的、归纳的。中国画家的笔墨与空白处理,对画的成败得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画面物象与所留空白是同出而异名的,这是中国画哲学性最重要的体现。[详细]
-
中国画研究法
尝见青年画家十数人远征欧西,未见一人之画有“骨法用笔”之历练,类皆自视造境高手,笔不笔,墨不墨,有辅之以矾水者,有散之以盐巴者,有泼色墨于桌而复以宣纸拓印者,有不知其术者。总之,彼等既驾驭不了笔墨,则于笔墨之外求之,其与方士之鬼画符略无区别。[详细]
-
中国语言文字之美
中国文字是一片深邃、美妙、神奇的天地,它蕴涵着人类最高尚的追求和理想。血统的纯粹性是中国文字永葆青春的缘由,作为中国文化之载体,中国文字创造了人类任何族群无可望其项背的经典。不仅如此,汉字的联绵之美、骈俪之美、四声之美和六义之美,也彰显出中国语言的诗性特征,可见中国文字是至妙极精的创制。[详细]
-
干支与生肖的迷雾
范曾先生从《楚辞·离骚》谈起,探讨生肖的发轫、干支创制的渊源、图腾说的悬疑,认为,生肖纪年是最方便的法门。我们不必去寻找这十二种动物存在的严密的逻辑关系和排列次序,也不必从少数民族舞蹈溯源,更不必像有的学者那样从古文字的象形、会意中找理由,那往往是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走得越远,于十二生肖之真知则越少。[详细]
-
再拨迷雾
干支与生肖的问题从清初的大学者,至乾嘉的朴学家,到近世国学大师章太炎、刘师培、郭沫若,《楚辞》权威游国恩,以至坊间命书、算卦先生都各执一词。有些是天才的幻想和臆测,有的则纯属迷信与杜撰。这个“迷雾”需要一拨再拨。[详细]
-
鱼藻波寒——王国维和他的审美裁判
王国维自沉昆明湖鱼藻轩是理智性自裁,与一姓一朝的败亡无涉。他希望寻找西方自由思想与中国固有的道统的无隙的融合,以为新时代来临时的先导,然而书斋中的设计,不过是文人镜花水月式的幻想。[详细]
-
大丈夫之词——论辛稼轩
1162年,辛稼轩自金南归宋,至1207年辛稼轩死,四十五年间,辛稼轩怀北伐雪耻之大愿,然南宋偏安朝廷,苟且偷生,佞臣当权,残害忠良。辛稼轩虽有文武奇才,而身居下僚,且仕途险恶,三起三落,壮志沉埋。其间,歌以述怀,写下了不朽的壮丽、悲凉词章。[详细]
-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谈战争与《诗经》
中国诗的源头《诗经》是一部圣人认定的儒家经典,其中有关“征伐自天子出”的战争诗歌分别见于十五国风、雅、颂之中。[详细]
-
黄宾虹论
黄宾虹先生以山水画上卓绝的成就,成为只可有一、不可有二的存在。对黄宾虹绘画的解读成为当今之显学后,众说纷纭。尊重黄宾虹不同于神化黄宾虹,当力排玄谈而回归黄宾虹艺术本体的质实研究。[详细]
-
八大山人论
八大山人以明末之贵胄而入清之后身居市廛、遁入空门。还俗后,其精神之裂变,使其心灵更趋近宁静和岑寂,其作品遂入旷古未有的博大之境。在艺术史上的地位与西方之米开朗基罗相匹。[详细]
-
李潘之辩
我每将苦禅之艺比为泰岳,而潘翁之艺比为华岳,泰岳之崇,为五岳之尊,虽经十八盘之幽曲,终见南天门之雄阔、光明顶之恢宏。[详细]
-
童心论
童心者,大人之心当然准则,也是无须辩说而后的存在。论及“童心”,必论及中国作为士的阶层道德的构建,在此我们必须提及的有宋明理学家张载、朱熹和王阳明。[详细]
-
再版《辞通》序
近代中文辞书之多,略类丛林,而木秀于林者,窃以为1915年陆尔奎先生所编之《辞源》与1934年朱起凤先生所编之《辞通》,双峰并峻,为学界所共赞。[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