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超: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
  • 中国治理体系变革的成功经验

    近一百多年来,治理理论主要围绕治理的内部性和外部性问题及其解决而展开。根据组织理论,治理的内部性主要是基于组织内生的激励约束机制的有效性而展开。[详细]

  • 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文化根基

    在新发展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我们面临怎么“强”起来的问题。中国的现代化既需要一个强大的国家,也需要一个强大的社会,这是中国现代化的一个理性选择。[详细]

王东: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 中国文化决定中国道路

    “四个自信”当中,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文化问题是治国理政的一个根本问题。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共产党、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重大问题。应该说,这些问题既是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本问题,也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实践中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详细]

刘军:山东大学法学院(威海)副院长、教授
  •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根源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如今,这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已经获得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赞赏、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逐渐成为一种国际共识。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其深厚的文化根源,这种理念根植于历经沧桑的中华文明,历久弥新。[详细]

胡智锋: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 坚定文化自信 推动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

    电影作为重要的文化产品,应该说无论是产品形态,还是产业规模,都具备很大影响力和传播力,要实现文化强国目标,电影将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详细]

  • 深刻认识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意义

    这次十九届五中全会,党和国家更是把文化强国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我们党在思想认知上更加自觉、更加自信的表现,也是我们着眼于未来,对于国家和民族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决策。[详细]

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 新发展格局下文化强国建设的新特点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并对如何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作出新的谋划和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回望我国5000多年文明史不难发现,文化兴盛始终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条件。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详细]

宋平明 北京物资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 “人民至上”的历史文化渊源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我们必须要认识到,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立场,这样的理念和立场不是凭空而来的,除了体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之外,还有着深厚长远的历史渊源。 [详细]

  • 传统文化与中国之治

    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形成了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要读懂中国的治理体系,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和正确认识。[详细]

王振民:清华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
  •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的“中国智慧”

    中华文化主张在各个文化之间和谐共存、共同发展,中华文化没有侵略性,非常包容,这是当今世界特别需要的。如果文明之间都是“我要取代你,我要消灭你”,那这个世界永远没有办法和平。所以,我们传播中华文化,也要有这种理想、有这种信念。我们是为了全人类共同的福祉,为了人类的和平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详细]

潘家恩: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执行院长
  • 乡村振兴的百年先声和历史基础(上)

    如果回到历史视野,乡村振兴战略其实有着逾百年的探索积累。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有着相通的内涵,都充分体现着我们的国情意识、乡土自觉和文化自信。[详细]

  • 乡村振兴的百年先声和历史基础(下)

    乡村建设可以说是在中国现代化历史过程中民众广泛参与的社会民间建设史,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教训,可为当前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城乡融合等提供有益的经验参考与历史借鉴,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详细]

从伟大民族精神中汲取治理智慧
从伟大民族精神中汲取治理智慧
中国之治的文化底蕴
善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治国理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国家治理的独特贡献
优秀传统文化对国家治理的独特贡献
传统文化中的治理内涵
传统文化中的治理内涵
以坚定的文化自信迎接新时代治理挑战
以坚定的文化自信迎接新时代治理挑战
乡村治理中的德治文化优势
乡村治理中的德治文化优势
在文化创新创造中丰富治理内涵
在文化创新创造中丰富治理内涵
制作:赵光菊 王博 于珊